12、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。深入挖掘利用我市林业文化历史积淀,弘扬前南峪精神、吕玉兰精神,激励人们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中的干劲。以汉牡丹、邢枣仁、浆水板栗、富岗苹果、绿岭核桃等名优特色林果产品为载体,打文化牌、唱经济戏,带动区域经济发展。围绕古树名木、珍稀动植物保护与繁育、城市森林文化体验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以及林产工艺品制作等内容,开展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系列生态文化活动,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;
13、全民义务植树工程。领导带头,引导全民参与义务植树,提高市民对创建森林城市活动的知晓率、参与率和支持率。创新义务植树活动组织机制和尽责方式,采取企业出资、冠名赞助、股份造林、个人冠名等多种方式,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。弘扬植绿、护绿、爱绿的文明新风,组织干部群众开展造林绿化共建、捐建、认养等活动。
重点举措:多元投入,示范带动,依法治林
多方筹资,多元投入。根据规划任务,对发展经济林的给予适当补助,对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生态公益林,探索实行财政全额投资、政府授权企业绿化等多种投资渠道。按照“政府要绿、群众受益、企业得利”的原则,进一步深化改革,创新机制,在平原区把成规模的造林推向市场,财政列支专项补助资金,通过规范土地流转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、建立园区等手段,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。在山区推广大户承包造林机制,通过项目整合、资金打捆使用的办法,引导工商资本投入林业建设。搞好水电路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,制定实物补贴政策,推广合作经营模式,吸引群众种植经济林。采取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的办法,面向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,开展多渠道、多形式招商,广泛宣传我市优惠政策,吸引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战略性合作客商。利用农发行贷款建设储备林项目的实施,加快项目运作和县级融资平台建设,争取贷款支持,着力解决创森投入不足的问题。
科技创新,示范带动。加强市、县、乡镇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,加大造林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。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,加强与大专院校、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的科技协作,将科技保障贯穿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过程。争取科技示范扶持项目,加快科技示范基地、示范村、示范园、示范户建设。继续坚持“领导抓点、部门帮扶”等成功做法,带动全民植树深入开展。
强化监管,依法治林。严格城市绿线管控,优先安排城市森林建设用地,健全绿化工程方案审查、实施管理、施工验收制度,实施绿化全程跟踪监察。加强林地林木管理,强化林地征占用监管,严格执行采伐限额,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。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,严防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。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,落实重大疫情防控责任,严防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。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,确保森林资源安全。
推荐阅读:
(来源:邢台日报)